
2024-09-28 11:02 点击次数:176
图片
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英才和中中语明的焦虑发祥地之一,是武圣关公的故里。春秋时统属晋国,晋献公于公元前669年建都于绛(今绛县)。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秦始皇结伙中国,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治所安邑。以后两千多年,建置频频,但一直沿用“河东”这一称谓。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它是中国唯独一座因盐而设立起来的城市,史称“盐运专城”。
垣曲县境内发现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距今4000万年,把东谈主类的发源上前激动了1000多万年。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渡”文化遗迹,是迄今戒指考古界发现的东谈主类最早用火的实证,距今180万年,是旧石器期间著名的文化遗存。万荣县的后土祠,是为了祭祀东谈主类鼻祖——母系氏族期间的首级女娲而建的。最早的记录是轩辕黄帝“扫地为坛于汾阴”以祭后土。从汉文帝开动建祠,官方的祭祠举止一直连接到宋代,也曾有43位天子来运城祭事后土。
文物旅游景点1600余处,国保文物102处、省保文物67处,知名中外的有武庙之祖——关帝庙,中国四大历史名楼之一——鹳雀楼,艺术宫殿——永乐宫,《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祭祖圣地——舜帝陵,中华瑰宝——黄河大铁牛,国内独此一家的盐湖黑泥浴、权门望族——闻喜裴氏宰相村,关圣文化建筑群名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联想名单第五位。
1、永乐宫
批次:第一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芮城县 城北3公里龙泉村东侧
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旧址在永济县永乐镇,因三门峡水利工程,1959年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至新居还原保存。宫殿边界宏伟,布局疏朗,殿宇巍峨,声威壮不雅,亦然当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
2、万荣东岳庙
批次:第三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万荣县 县城西大街8号
亦称岱岳庙、泰山庙。始建年代不详,唐贞不雅年间(627~649年)置汾阴郡时即有此庙,元至元廿八年至大德元年(1291——1297年)重建,明景泰、天顺、万积年间和清代屡有扩建修葺。现有建筑飞云楼为明建清修,其余多为元建明修。
3、解州关帝庙
批次:第三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盐湖区 解州镇五一起145号
关帝庙创建于隋,宋代推论,明代曾予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火,经十余年诞生照旧。现有建筑均为清代所建,平面布局分南北两大部分。南以结拜园为中心,由牌楼、正人亭、三义阁、假山等组成。北部为正庙,仿宫殿式布局,分前殿和后宫两部分。前殿中轴线上按序摆设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东西两侧配以钟饱读二楼、崇圣祠、追风伯祠、胡公祠、木坊、碑亭、钟亭、官库等附属建筑。后宫以“气肃千秋”牌楼为屏,春秋楼为中心,驾驭刀楼和印楼对称而立。举座建筑,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南北两大部分,自成形态,但又结伙谐和。前后有廊庑百余间围护,既像庙堂,又像庭院,为天下“关庙”中无出其右。
4、西侯度遗迹
批次:第三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芮城县 风陵渡镇西侯度村隔壁
期间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初步细目,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期间遗存之一。文化遗物共发现石成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流程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多为石英岩。遗迹中发现了带有东谈主工砍砸或刮削过的鹿角和用火烧过的动吃亏石,大大提早了东谈主类用火的历史。
5、禹王城遗迹
批次:第三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夏县禹王乡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
古城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垣。据初步商议,大城可能为战国时期魏都安邑,中城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小城使用年代最长,可能为原安邑的宫城,建于东周,至北魏仍沿用。
6、司马光墓
批次:第三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夏县 水头镇小晃村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夏县东谈主。著名史学家、政事家。著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涑水纪闻》等。元元年(1086年)卒,赠太师温国公,归葬故里祖茔内。陵寝东西长约290米、南北宽190米,占地约5.5万平常米。
7、西阴村遗迹
批次:第四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夏县尉郭乡西阴村的西北部
1926年由李济先生发现并主抓第一次发掘,这是中国东谈主初度孤立主抓的郊外考古使命,具有划期间兴致。1994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为新石器期间仰韶庙底沟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三里桥类型文化和商代二里冈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图片
8、绛州大堂
批次:第四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 新绛中学校内
绛州大堂,第四批国保,位于新绛中学校内(原州署衙门内)。始建于唐,现有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大地积311.28平常米。
9、万荣后土庙
批次:第四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万荣县 宝鼎乡庙前村
第四批国保,据碑刻记录,这里历史上曾属于著名的“汾阴睢地”,自汉武帝时,汾阴后土庙已成为历代君主祭祀地神,道喜育民的胜地。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年)建汾阴庙,武帝元狩二年(前126年)建后土祠,尔后,东汉、唐、宋各代屡事兴修,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 祠庙边界宏阔,祀势极盛。其后屡遭黄河水灾,后土庙被合并。清同治九年(1874年) 易地重建至今址。现有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但山门仍为元建,秋风楼为明代遗构,上存有汉武帝《秋风辞》元代碑刻。
10、东下冯遗迹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夏县 埝掌镇东下冯村
第五批国保。遗迹位于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常米。遗迹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屋子、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
11、蒲津渡遗迹与蒲州故城遗迹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永济市 城西约13公里处的蒲州古城西门外
蒲津渡为黄河一渡口,河桥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唐开元十二年,改建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1988年,经勘测,明确了遗迹的地点,1989年出土了唐代系缆固桥的铁牛。1991年3月,对该遗迹进行全面发掘,出土的遗物有铁东谈主四个,铁山两座;铁墩四个,七星铁柱一组(七根),明代防御石堤约50米及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记事碑一通。
12、马村砖雕墓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稷山县 下迪乡马村
据“段楫预修墓记”和对墓葬形制的判断,为金大定昔时的段氏坟场。墓皆南朔标的,结构形制近同,仅有大小和繁简之别。墓谈有陡坡、路线、竖穴三种样子,较短促。墓门外仿木构门楼遮挡丽都,或设重台妓院,或雕武士、镇兽。门洞内砌筑板门。墓室平面多为长方形,部分为方形,墓顶均为方形覆斗顶。墓室建筑主要弘扬墓主生前的豪华宅地――四合院,四壁下部砌束腰须弥座,雕飞马、奔鹿等兽,刻工密致。也有少数中间雕墓主“开芳宴”,而次间置屏风雕孝子图。
13、万荣稷王庙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稷山县稷王山麓太赵村北隅
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为追溯后稷而建庙。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中轴线上的正殿、戏台。正殿是稷王庙的主殿,金元时期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建筑面积252平常米。
14、冰寒寺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芮城县 陌镇坡头村西
据寺内碑文载,寺创建于元大德七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寺内原有建筑大部已毁,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座,为元代遗构。寺坐北朝南,大雄宝殿位于古刹正朔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572平常米。殿前月台宽敞,殿顶筒板瓦隐敝。斗五铺作双下昂,昂为琴面式,减柱造,柱础方形,柱径甚大,达0.83米。梁架为彻上露明造,草袱作法,前后乳对四椽用四柱,前后金柱上各施大额枋横跨三间,元代特色显耀。
15、广仁王庙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芮城县 城北4公里中龙泉村北侧
因庙前有五龙泉,庙内奉水神,封号“广仁王”,当地乡东谈主敬称“五龙王”,故庙名又称“五龙庙”。庙创建年代不详,现有建筑正殿为唐太和五年(833年)遗构,是国内现有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殿前乐楼为清代重建。
16、芮城城隍庙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芮城县 永乐南街小西巷
据碑文记录,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元、明、清屡有修葺。现有大殿为宋代原构,享亭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中轴线按序为享亭、献殿、大殿、寝殿。前院东西两侧为廊房,后院东西两侧为配房。
17、泛舟禅师塔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盐湖区 大渠乡寺北曲村报国寺遗迹上
寺已毁,现仅存唐代报国寺泛舟禅师墓塔。塔始建于唐贞元九年,长庆二年镌造墓铭。塔为单层圆形砖塔,总高10米,底面直径5.75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高度约占三分之一。塔基砖砌圆筒形,座上有砖雕门并隔以间柱。须弥座上为砖砌圆形塔身,塔身中空,南面正向开门,门槛、门颊和门额均用石料制成;塔身内为六角形小室,顶部为叠涩式藻井,正中有0.4米的小孔,纵贯上室,上室仍用反叠涩砖减弱至塔顶。室外以八根倚柱分隔为八面八间,门侧按木构形制刻破子棂窗;塔刹下部为两层山花蕉叶,其上承托覆钵、垂莲、仰莲、宝盖,最上端冠以宝珠。
18、临晋县衙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临猗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临晋镇
为元代时临晋县衙署所在地。廨署创建于元大德间。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民国23年(1934年)10月临了一次重修题记。现有主体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是山西省当今保留住来的三处元代大堂建筑之一。
19、太阴寺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绛县 卫庄镇张上村023乡谈西100米
始建于北魏时期。现有古刹主体建筑南大殿为金代建筑,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卧像。木佛由独木雕成,为金代原物,在国内仅此一件,特别无比。
20、福胜寺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 泽掌镇光村
寺建于唐贞不雅年间,金天眷年间废,二年后诞生。金大定三年(1163年)赐名“福胜寺”,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增补修建,明、清两代皆有修葺。现有建筑释迦殿、后大殿下部窟洞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
21、稷益庙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 西南15公里阳王镇
祀奉后稷(教民稼穑)和伯益(辅佐大禹治水)的追溯性建筑,因地处阳王镇,又俗称阳王庙。寺庙创建年代不详,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重修正殿三楹,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德年间(1506――1521年)扩建重修,清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现仅存正殿、舞台,为明代建筑。
22、青龙寺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稷山县 城西4公里的马村西侧
寺始建于唐龙朔二年,元至元二十六年重建腰殿,至正十一年重修大雄宝殿,明、清两代屡有修葺。现有建筑腰殿、大雄宝殿及垛殿为元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
23、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闻喜县 邱家庄与上郭村相连的鸣条岗丘岭上
上郭古城址位于上郭村,在村东10米处发现古城址的北墙,墙残长500米,宽7―8米,为春秋时期的古曲沃城址。上郭村向北的墓葬为西周、东周时期;遗迹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邱家庄坟场位于闻喜县官庄乡邱家庄村北100米战国汉墓群。
24、黄河栈谈遗迹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平陆县 三门乡至曹川镇老鸦石沿河北岸
古栈谈地处三门抵柱以东的深山峡谷之中,古栈谈遗迹20余处,累计长3000余米。在山崖凸出的栈谈拐弯处、内侧岩壁上均发现纤夫挽船时绳磨下的深深槽痕。在绳槽最多的位置还发现一种立式转筒状机械安装陈迹。在五一石膏厂和老鸦石村隔壁栈谈岩壁上分辩发现“唐总章三年”和 “宋绍圣元年”题记。
25、崔家河墓群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夏县 埝掌镇崔家河村东北部
墓葬多为竖穴墓,随葬品以铜鼎、豆、壶为主,凭据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期间为东周时期或偏早,墓群对商议东周早期的历史文化有着焦虑的价值。
26、妙谈寺双塔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临猗县 城北街双塔学校旁
西塔原属妙谈寺内建筑,东塔在寺外,寺已毁,仅双塔幸存。据西塔地宫出土的地宫碑记录,西塔创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东塔形制与西塔周边,建造年代应相隔不远。
27、白台寺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 泉掌乡光马村
创建年代不详。据碑刻记录,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金大定明昌间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局部重葺,明清两代补修。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按序有山门、三滴法藏阁、释迦殿、后大殿。寺内存有唐、宋、元、明、清碑碣7通,唐九级造像幢一座,北宋经幢和云牌等特别文物。
28、舜帝陵庙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盐湖区 北相镇西曲马村南鸣条岗
据庙内明清重修碑记录,创建于唐开元年间,元末毁于兵火,明万积年间重建,清顺治十年,康熙三十五年,雍正六年,乾隆八年屡次重修。现有建筑基本保抓了原有布局。舜帝陵坐北朝南,面积2.7万平常米,由外城、陵寝、皇城三部分组成。庙内现有明、清、民国时期重修碑刻7通。
29、乔沟头玉皇庙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 泽掌镇乔沟头村
创建于唐,金元时期、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现有大殿、舞台、马王殿、献殿等建筑。大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与大殿相对的连三舞台(中舞台己撤消),为明代遗构,后台留有清光绪时上演题记。马王殿内东西墙留有清代壁画17平常米。
30、后稷庙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闻喜县 阳隅乡吴吕村
创建年代无考,中轴线上仅存有后稷殿、戏台。后稷殿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右门墩石上有“至元二十九年五月”所建题记。戏台上有明清两代重修题记。
31、龙香关帝庙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 店头乡龙香村
创建于宋,后历代赐与重修。现仅存戏台、献殿、正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中轴线上按序有戏台、献殿、正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屋顶,四铺作单下昂斗,补间仅施一朵斗,殿内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通檐用三柱,用材粗大。殿内探讨羽、周仓、关对等彩塑7尊,均为元代作品。
32、新绛龙兴寺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 龙兴路2号
始建于唐,原名碧落不雅。唐高宗改称龙兴宫。后因宋太祖赵匡胤寓此,又更名龙兴寺。坐北朝南,大殿前驾驭探讨公殿、娘娘殿;左侧留有山门,前有韦陀楼及西配房三间,殿后有十三级龙兴浮图。寺内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及民国时重修碑记3通,经幢1座。
33、稷山稷王庙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稷山县 后稷街与西北街交叉口东150米
坐北朝南。现有建筑中轴线按序有献殿、正殿、姜殿、两侧配有钟、饱读楼。庙内现有清代碑碣8通。献殿面阔六间,单檐悬山顶,琉璃瓦饰,东西两面山墙嵌有巨幅石雕。正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踩单翘斗,四周回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龙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组成屏形雕栏。姜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顶。
34、景云宫玉皇殿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绛县 横水镇灌底村
创建于唐贞不雅八年,明嘉靖年间进行过大修,清乾隆十年再次进行修葺。原建筑边界广漠,现仅存元代玉皇殿。玉皇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后乳用三柱。殿内现有唐贞不雅八年(634年)太初天尊孝碑一通。
35、大洋泰山庙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夏县 瑶峰镇大洋村
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大殿一座。庙坐北朝南。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插廊,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内四椽底部有 “元大德八年重修” 等题记。
36、二郎庙北殿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垣曲县 蒲掌乡北阳村
创建年代不详,现有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结构。元代建筑,柱头、斗拱等木结构构建均为元代遗物,雕塑有邃密斑纹,极为特别。垣曲二郎庙北殿是现有的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元代建筑之一,其造型浑朴古朴,木构建筑特色较着。
37、埝堆玉皇庙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垣曲县 皋落乡埝堆村
创建年代概略,现仅存戏台与正殿,为元代遗构。庙坐北朝南,戏台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前檐施圆木大额,梁架结构为四椽分解前后檐用二柱。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前檐施通长圆木大额,梁架结构为四椽分解前后檐用三柱。
38、寨里关帝庙献殿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盐湖区 泓芝驿镇寨里村
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献殿一座。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无栏额,前檐施粗圆木通面额,额上施斗11朵为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彻上露明造,其上施驼峰连系平梁,平梁上立脊瓜柱与叉手,四椽与平梁上皆施彩绘,与大殿同期,为四椽分解前后檐。
39、郭村泰山庙大殿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盐湖区 上王乡郭村
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修葺。庙内建筑大多已毁,现仅存元代大殿一座。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无栏额,前檐明间和次间施粗圆木通面额,上施斗七朵为四铺作单下昂。稍间无补间,为明清改建。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四椽对后乳用三柱。梁上均绘有彩绘。檩上有元至正七年、明成化、嘉靖、万历、清谈光五年重修题记。
40、三官庙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 县城内韩家巷西口
俗称葫芦庙。据庙内彩塑主像胸中木柱上编年,该庙为元至正元年创建,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献殿和正殿,为元代所建。庙坐东朝西,两建筑紧密相连。献殿面阔一间,进深二间,平面呈方型,屋顶为十字歇山顶,正面设六扇板门。斗四铺作单下昂,蚂炸形耍头。
41、古垛后土庙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河津市 樊村镇古垛村
创建于元元贞二年,延五年增建,明代重修。现仅存元代大殿和戏台。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大殿正面为戏台,台基为正方形,台前檐施四根檐柱,檐柱上承托大额枋,斗为四铺作单下昂。后墙施四根后檐柱,中间施木隔扇,把戏台分为前后场。
42、万泉文庙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万荣县 万泉乡万泉村
现仅存大成殿和影壁。大成殿为明正宗四年所建,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282.48平常米。前檐斗五踩双昂,后檐及两侧均为五踩单昂。梁架结构简约,为六椽分解前后檐。
43、董封戏台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绛县 安峪镇董封村
坐北朝南,砖砌台基,石条压面,高0.9米,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建筑面积102.4平常米,单檐歇山式屋顶。檐口施用粗大的额枋,五铺作双下昂斗,当心间施五铺作双抄斗,后檐斗五铺作双抄。四架椽屋用三柱结构,四椽上施月梁式平梁。
44、常平关帝庙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盐湖区 常平乡常平村内
据题记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建,常平关帝庙坐北朝南,在建筑布局上复古“前朝后寝”之制,主体建筑依轴线顺序布列,余则对立两侧,庙前为“灵钟盐海”、“秀毓条山”木坊两座,钟饱读楼相对两旁,石雕牌楼位于钟饱读楼之中央,正面雕“关王故里”,为明嘉靖三年立。通过牌楼为山门、午门和献殿,三座建筑均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献殿前后檐敞朗,梁枋简约,皆饰彩绘。
45、匼河遗迹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芮城县 风陵渡镇匼河村周围
匼河文化是从西侯度文化和蓝田文化发展而来的,其地质期间为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文化期间属旧石器期间早期。同期又是丁村文化的祖宗,它上与西侯度文化,下与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渊源联系。匼河遗迹为商议我国旧石器期间考古发展序列增多了焦虑的参考而已。
46、坡头遗迹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芮城县 陌南镇坡头村
坡头遗迹内文化内涵包括枣园文化、庙底沟文化、仰韶晚期遗存、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期间遗存,是一处商议新石器仰韶期间向龙山期间过渡的一处焦虑遗迹,为商议我国新石器期间考古学文化的演变端正具有焦虑的参考价值。坡头遗迹边界内的冰寒寺坟场边界广漠,出土玉石器多达 200余件组,这是华夏地区当今所见年代较早的实例,对商议晋南地区端淑发源具有焦虑作用。
47、金胜庄遗迹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芮城县 大王镇金胜庄村及四周
金胜庄遗迹的主体内涵属于庙底沟文化遗存。遗迹的溜达边界广,文化层原谅器物丰富,对商议晋南新石器期间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贵重而已。1955年发现,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商议所发掘。遗迹文化层厚1~3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地表采集到无数的彩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残片;彩图图案有圆点、弧形三角纹,器表纹饰有绳纹、划纹及附加堆纹,器形有尖底瓶、钵、罐、鬲等。
48、东庄遗迹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芮城县 永乐镇岳村南300米处
东庄遗迹的发掘,丰富了对仰韶期间的意识,仰韶期间早期的东庄类型溜达于山西晋南各地,因1958年发掘芮城县东庄村遗迹最为典型而得名。东庄类型的年代略晚于半坡类型,正向庙底沟类型过渡。遗迹有房址、窖穴、墓葬等,遗迹内仰韶期间遗存发现的房基平面呈圆形,居住面为白灰大地;另有卵形居住面,径3.8~4.8米。
49、西王村遗迹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芮城县 风陵渡镇西王村西南侧
属新石器期间庙底沟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代表性遗存,丰富了对晋西南的汾水和涑水流域仰韶晚期遗存的意识,考古界将此处的仰韶晚期文化定名为 “西王村类型”,成为代表华夏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记号性遗存。遗迹状态包括仰韶早期灰坑和瓮棺葬以及仰韶晚期、龙山时期的灰坑等。出土的器物包括陶刀、石铲、陶纺轮等器具类和陶盆、钵、碗、杯、釜、罐、小口瓶、器座、器盖等生计用具。另外有猪、狗、兔等动物骨骼,龙山期间遗存有瓮、罐、尖底瓶等器物,为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
50、周家庄遗迹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绛县 横水镇周家庄村北坡地
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遗迹总面积达500余万平常米,包含仰韶中晚期、庙底沟二期、二里头期和二里岗期多个时期的遗存,有灰坑、墓葬和壕沟,以由环壕围绕的龙山时期聚落面积最大。从发掘成果来看,周家庄龙山时期的环壕聚落,是腹地区最大的中心聚落,以壕代城,环壕之内安置居址、坟场,应为该区域的最高统领中心。周家庄遗迹关于探索腹地区早期复杂社会的发展和端淑的发源具有焦虑兴致。
51、古魏城遗迹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芮城县006乡谈与829县谈交叉口西北150米
于1956年发现,1961年、1962年进行造访,城墙由夯土版筑而成,城基宽度一般在13~15米之间,北城墙保存最佳,东、南两城墙现有残段与基址,西城墙残存很少。遗迹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战国时期筒瓦、板瓦等,另见有少许汉代堆积。古魏城遗迹保存无缺,是商议我国早期城址的贵重而已。
52、下阳城遗迹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平陆县张村镇太阳渡村南300米
俗称 “金鸡堡”,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82年进行全面造访,地表残存墙垣数段,其中最长一段长约200米,宽3~5米,残高4~6米,墙体为夯筑。城内发现西周~春秋时期墓葬,出土铜编钟、鼎、簋、豆、壶、车马器以及编罄、铜贝、包金贝、货贝、骨贝、铲币、玉器等随葬品。下阳城遗迹面积大,建造期间早,文化遗存丰富,对商议两周时期的古代城址的建造、形制、贵族墓的下葬习俗、规制以及虢国历史等提供了特别的而已。
53、虞国古城遗迹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四周、张店村东南
据古文件记录,该城为春秋时晋献公所灭古虞国的都城。当今城址基本空洞明晰,埋藏丰富,文化遗存保存较好,对商议周代晋文化等问题提供了什物依据。城墙夯筑,墙基宽 15~20米。南、北城墙保存较好。现残存城外郭南城墙西段300余米,西城墙南段残长100余米。城址内发现火膛与文化层,城内曾钻探出大型夯土基址。在城址隔壁还发现枣园村西周墓群、尧店滑里春秋墓群、北横尖“冢圪塔”(疑为虞君墓)等。
54、虞坂古盐谈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平陆县张店镇坪头铺至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界
地处平陆县20km的中条山北麓,是历史上河东(运城)盐池的居品运销秦、豫的主要通谈。该盐谈开凿年代久远,留存有稠密焦虑文化遗迹,其内涵十分丰富,是探索河东(运城)盐池开垦史、古代交通史以及解盐或潞盐运销史的焦虑遗迹。
55、程村遗迹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临猗县庙上乡程村东北部
第七批国保,程村遗迹保存较好,历史较长,对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年代、墓葬轨制、东周时期车制等问题的商议具有焦虑兴致。遗迹东西宽约1100米,南北长1150米,面积126.5万平常米
56、猗氏故城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临猗县牛杜镇铁匠营村东侧
据《晋书》地舆志载此处为 “猗顿城”,历经西汉、新莽、东汉、三国、两晋、至北周。其间流程屡次诞生,历时700余年。猗氏故城遗迹边界较大,保存无缺,使用时候长,对商议中国古代城池、筑城本领,以及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晋东南地区政事、经济、军事等具有焦虑的兴致。
57、玉壁城遗迹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均安村一带
始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丞相高欢倾天下之力,与西魏在玉壁城进行了一场历时六十多天的搏斗。该城地形险要,是我国著名的古战场之一。玉壁城遗迹,对商议北朝时期的政事史、民族史、军事史、经济史等具有焦虑的兴致。
58、冯古庄坟场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新绛县三泉镇冯古庄村南饱读水东南
已发掘墓葬期间属西周中晚期。该墓葬出土文物丰富、邃密。从勘测发现该坟场有西周车马坑的情况揣测该坟场级别较高,应属西周诸侯封国的坟场,关于商议西周时期晋南诸国的溜达地域,具有十分焦虑的兴致。
59、山王坟场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河津市柴家乡山王村西泰山庙地
属于西周中晚期墓葬群,出土的青铜礼器等第较高,且有铭文,年代明确,不错认定为西周时期诸侯级别的墓葬。据文件记录,西周侯国,至公元前 661年方被晋国所灭。而这组青铜器的发现,印证了文件记录,为商议西周历史、河东地区古代文化提供了特别的什物质地和新的笔墨而已。
60、横北倗国坟场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000米处
横北倗国坟场年代明确,边界大,级别高,大型礼器稠密。考古发掘使命揭开了倗国这个汗青莫得记录的小封国的地舆谜团,关于商议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封国过头与晋国间的联系具有特别焦虑的价值。
61、薛嵩墓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夏县水头镇大张村西
薛嵩墓于唐大历八年(773年) 营造,为商议唐代墓葬形制与唐代历史提供了特别的参考而已。神谈碑体量魁伟,记录薛嵩作事王人全,可与史载互证,亦可补史缺;碑笔墨体为隶书,运书劲健流通,为商议唐代历史与书道艺术提供了特别的什物质地。
62、北阳城砖塔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中心
始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68米,原为9层,现有8层,高约10米。北阳城砖塔体量较小,外不雅不作念仿木构遮挡,塔身进取逐层收分,每层檐部均叠涩出檐,檐口微曲。北阳城砖塔造型简约,期间特征较着,为商议宋代砖塔和当地民间释教举止提供了什物例证,具有焦虑历史、文化价值。
63、巷口寿圣寺砖塔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芮城县古魏镇巷口村西
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残高约47米,为寺内仅存建筑,始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该塔坐北朝南,塔身进取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每面宽3米。塔身底层较高,第1~3层檐下用砖雕塑出仿木构斗栱,下施砖普柏枋,转角铺作与补间铺作均五铺作出双杪;4层以上各层为砖叠涩檐。塔内中空,底层内因空间高隔为两层,觉得11层楼板。
64、闾原头永兴寺塔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临猗县猗氏镇闾原头村东北约200米
俗称闾原头塔,方形九层楼阁式砖塔,残高15米。原为永兴寺的一部分,抗日搏斗期间古刹被毁,仅存此塔。永兴寺塔始建年代不详,凭据造型及与同类型砖塔对比分析,该塔建造年代应为北宋时期。闾原头永兴寺塔造型简约,比例匀称,具有唐代砖塔特征,同期又保抓了北宋建筑的作风,具有焦虑历史价值。
65、张村圣庵寺塔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临猗县北景乡张村
据清康熙三十八年《猗氏县志》记录,此塔始建于北宋时期。平面为六边形,七层,塔底层每边长约1.5米,残高约11.62米。圣庵寺塔坐北朝南,塔身进取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第1层塔檐下遮挡仿木结构斗栱、普拍枋,斗栱不出跳,把头绞项作,斗口出蚂蚱头。第3、4层塔身用砖雕塑出仿木构板门、直棂窗。塔身底层设有塔室,高约2.5米,结顶处设六边形叠涩藻井,南面辟券门。1958年,圣庵寺被毁,仅存此塔。20世纪70年代,塔身第7层和塔刹遭雷击损毁,现仅存部分刹木。张村圣庵寺塔造型简约匀称,其结构与查验期间特征较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66、万荣稷王山塔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万荣县东南边稷王山顶峰
八边形七级密檐式砖塔,残高 23米。据塔内碑铭记录,始建于北宋元二年(1087年),原属后稷庙的一部分,现庙毁,仅存此塔。塔平面八边形,底层每边边长2米,塔身进取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万荣稷王山塔始建年代可考,造型简约,期间特色较着。
67、中里庄八龙寺塔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万荣县荣河镇中里庄村
方形七层实心楼阁式砖塔,高约23.9米,寺现仅存此塔。据民国《荣河县志》记录:“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祀汾阴过此,见八龙垂像之瑞,因建寺。”塔北一层中间曾镶有宋熙宁七年(1074年) 重修碑碣。此外,寺内还存有一口金正隆元年(1156年)铸铁大钟。中里庄八龙寺塔建造年代可考,造型挺拔秀美,对商议腹地区北宋时期砖塔发展与演变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68、万荣旱泉塔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万荣县县城西南孤山西麓
方形十一级密檐式砖塔,残高约31.2米。旱泉塔原属槛泉寺一部分,寺毁后仅存此塔,亦称槛泉塔。据民国版《万泉县志》记录,该寺与塔均始建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万荣旱泉塔始建造年代可考,造型挺拔,外形好意思不雅,对商议腹地区北宋砖塔演变具有焦虑历史价值。
69、南阳村寿圣寺塔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万荣县里望乡南阳村中心小学
俗称南阳塔,八角形九层楼阁式砖塔,残高30余米。寿圣寺已毁,仅存此塔。另外,院内遗存有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铸铁大钟1口。该塔坐北朝南,塔身进取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塔基八边形,每边边长2.8米,直径6.6米,占大地积34.2平常米。南阳村寿圣寺塔体量广漠,造型简约,期间特征较较着,为商议晋南地区北宋砖塔提供了焦虑实例。
70、运城太平兴国寺塔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盐湖区安邑街谈东朔标的
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现有11层,残高59米。凭据塔身构造和与同类型砖塔对比,始建年代应当不晚于北宋。运城太平兴国寺塔预防遮挡手法,对商议晋南地区北宋砖塔演变具有焦虑价值。
71、宋村永兴寺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
笔名重兴寺。现有有正殿、东耳房、砖塔。始建年代不详,明、清、民国时期曾屡次修葺。现有正殿为金代建筑,东耳房、永兴砖塔为清代建筑,原山门、过庭、献殿等皆已毁。
72、长春不雅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绛县 陈村镇东荆下村
始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坐北向南,现有一进院落,占大地积 1739.5平常米。混元宝殿为元代建筑,东配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则为清代建筑。长春不雅内保存了元、明、清各代的建筑,非常是混元宝殿保留有较较着的元代建筑作风,具有较焦虑的历史价值。
73、河津台头庙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河津市 新耿南街与龙岗路交叉口东北
又称西岳庙,据现有碑文记录,明成化四年和九年、清谈光十年均有重修。台头庙现有10座殿宇,自南向北轴线按序有大门、中门、献殿、东岳殿;两侧配有后土祠、西岳殿、东西过殿、东西耳殿。河津台头庙是现有较完整的早期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74、南柳泰山庙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绛县 南樊镇南柳村
庙院始建年代不详,据探讨史料记录:明代和清康熙四十六年,雍正十三年,乾隆二十九年曾屡次修缮。现有正殿、后土殿及圣母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庙内原有戏台、献殿、正殿、钟饱读楼、廊房、阎王殿、羽士房、后土殿、牛龙马王殿、廊房、娘娘殿,虎头门、圣母殿、火神殿。现仅存有正殿、羽士房、后土殿、牛龙马王殿、阎王殿、虎头门、圣母殿、火神殿和娘娘殿。
75、上冯圣母庙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夏县 埝掌镇上冯村委会院内
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庙宇坐北朝南,现有有圣母殿、配殿、香亭各一座。圣母殿为元代建筑,香亭为明代建筑,配殿为清代所建。圣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当心间立柱袭取八楞柱,柱头有卷刹,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蚂蚱形耍头,当心间有补间斗栱一朵,并出 45°斜昂,稍间无补间斗栱,前檐柱头斗栱后尾设斜栱挑承垂莲柱,四架椽屋四椽栿通檐用二柱。
76、南阳法王庙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稷山县稷峰镇南阳村委会正西
全称玄天天主法王之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梁架题记及碑文记录明、清均有修葺或增建。庙内现有明成化七年、弘治十五年、万历三十六年重修记事碑3通,村北一千米驾驭的郊外发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重修碑记一通,其中明成化七年(1471年)《法王庙创建舞庭记》碑阴线刻有法王庙全景图。
77、夏县文庙大成殿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夏县 瑶峰镇自如南路80号
现仅存大成殿。据清乾隆二十七年《夏县志》记录,文庙始建于宋,元至元十四年(1354年) 重修,明清时期屡次增建修葺。当今是山西境内保存边界最大的县级文庙大成殿,其琉璃脊饰保存无缺,具有较焦虑的历史价值。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两山面博风板和山混名义皆镶以琉璃饰品。
图片
78、泉掌关帝庙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泉掌镇泉掌村村委会东
现有正殿,创建年代不详。据殿内梁脊板及石刻记录,明弘治八年、弘治十年、嘉靖二十六年、雍正八年、雍正九年、乾隆五年均有修葺。正殿保存完整。建于高 0.9米的砖石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正身三间,副阶周匝,一周设 20根石雕副阶柱。檐柱柱头皆有覆盆式卷杀,普拍枋上施五铺作双下昂,蚂蚱形耍头斗栱。
图片
79、绛县文庙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绛县紫金山路邮政储蓄斜对面
据清乾隆版 《绛县志》和探讨碑文记录,绛县文庙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元、明、清历代分辩进行了重修和扩建。现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式屋顶,属厅堂型构架,仍保留有元代建筑的特征。明伦堂,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前檐内廊,单檐悬山顶,现为清代遗构。
图片
80、薛瑄家庙及坟场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
原有前后两院,现仅存前院,为薛瑄的第六代世孙薛兰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创建。坐南朝北,一进院落布局,举座布局保存完整。薛瑄坟场保存完整,体现了明代陵墓形制,家庙中的文物为商议地方史、家眷史提供了什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图片
81、运城关王庙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盐湖区中城街谈红旗西街61号
创建于元代,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山门、献殿、正殿,为明清遗构。运城关王庙保存了明清以来的形态和建筑,修缮沿革可考,建筑遮挡作风各样,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图片
82、池神庙及盐池禁墙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盐湖区南城街谈自如南路南端
池神庙是自唐以来为供奉盐神而建的庙宇,现有建筑主要为明、清遗构。池神庙现仅存三大殿、戏台、西配房和偏院等古建筑,另有唐至清碑刻四十多通。盐池禁墙为防御盐池之用,环盐池而建,据记录为明成化十年(1474年) 由御史王臣所筑,正德十二年(1517年) 进行加赋闲修,立有碑记。
图片
83、绛州文庙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四府街105号
创建年代不详,据民国十七年版 《新绛县志》 及庙内石碣记录,宋咸平二年(999年)、元、明屡次有重修。绛州文庙保存了明代编年建筑,大成殿具有明代建筑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图片
84、北池稷王庙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
据庙内正殿脊枋题记,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创建。后多有重修扩建。庙内正殿和戏台为明代建筑,其余全为清代建筑。中轴线上南为戏台北为正殿,两侧有配殿、耳殿等东西配殿为天王殿、财神殿,东西耳殿分辩为关爷殿、圣母殿。
图片
85、玄帝庙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河津市樊村镇樊村东北角
据碑文记录,创建于明隆庆三年(1570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3年)已毕。三进院落,举座布局保存完整,庙内建筑保留有明代编年题记,具有较焦虑的历史价值。
图片
86、南樊石牌楼及碑亭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绛县南樊镇西堡村
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时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司运贾宗洛奉圣旨旌表,为其祖母诰封中宪医生贾凝端继妻李恭东谈主所建的节孝牌楼。牌楼为石质仿木构结构,南北向,双面六柱五门三重檐,高 12米,宽8.50米。
图片
87、乔寺碑楼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绛县横水镇乔寺村
建于清谈光十七年(1873年),是周氏家眷为资政医生周万钟所建的善事碑楼,坐西朝东,平面长方形,面宽六间,单檐歇山顶,檐下饰砖雕仿木斗栱。
图片
88、郭家庄仇氏石牌楼及碑亭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闻喜县郭家庄镇郭家庄村口谈路两旁
牌楼坐北朝南,是清光绪年间,为清盐提举仇嘉谟之母孙宜东谈主所建。旁有仇氏碑亭5座,为清同治、光绪年间所建。牌楼为石质,六柱五门式,三重檐歇山顶,高约15米。碑亭溜达于村口长约130米的谈路两旁,路东2座,路西3座
图片
89、闫景李家大院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万荣县高村乡闫景村
建于清谈光至民国年间,现有院落 11组,房屋 230间,共占地8.3万平常米。景李家大院行为近代晋商发迹史的什物例证,其建筑作风、院落布局既宽裕地方传统特色,又融入了西方元素,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期间特征。
图片
90、稷山大佛
批次:第七批
类型:其他
地址:稷山县 大佛路北端大梵宇大殿内
大梵宇坐北面南依崖而建,独创于金皇统二年(1142年)。现有古刹建筑均为新建仿元木构建筑。稷山大佛为金皇统二年(1142年) 土雕彩塑大佛一尊,佛像依土崖而作,下部为土雕,上身为泥塑。通高16.68米,宽6.8米,双足下踩莲花台,右手上举呈 “说法印”,左手扶于膝上,头饰密集螺髻,神目高鼻、两耳垂肩、唇角微扬,正式良善而又不失持重威严之势,衣纹流通、褶皱疏密有致,彩饰朦拢可辨,具有典型的宋金时期释教造像的特征,虽历经劫难仍保存无缺,为天下同类作品之前线。
91、解梁故城遗迹
批次:第八批
类型:古遗迹
地址: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四周
据传故城为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的智伯所建。遗迹保存尚好,高4—5米,周长4.65公里,共设九座城门。城墙上宽4米,下宽15米,夯层较着,厚0.08米,土中混合有陶片。
92、栖岩寺塔林
批次:第八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永济市 韩阳镇上栖岩寺
清乾隆年间《蒲州府志》记录,栖岩寺初名“灵居寺”,北周建德年间(572—577年),隋仁寿年间(601—604年)更名“栖岩寺”。隋文帝曾将外洋所贡玛瑙盏施寺为供。隋唐时栖岩寺在河中诸寺中最负闻明,分上、中、下三寺,中、下寺已废。现有上寺宏伟的塔群建筑。
93、新绛寿圣寺大殿
批次:第八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泽掌镇北苏村
宋建隆二年 (961年)创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元代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250平常米。檐下斗四铺作单下昂,补间斗一朵。殿内使用减柱造,后槽施大内额一根,梁架结构为六椽对前乳通檐用三柱。三椽与四椽上皆施彩绘。
94、北辛舍利塔
批次:第八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万荣县荣河镇北辛村旧村村西
塔原是崇圣禅院内附属建筑,创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现寺已毁,唯塔尚存。塔为三级覆钵式砖塔,通称喇嘛塔,高21米。平面为正方形,边长7.8米。一、二层为正方形,三层为圆形覆钵,塔顶相轮已毁。
95、普救寺塔
批次:第八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
即莺莺塔,古朴正式,原建筑为7层舍利塔,在明嘉靖三十四的一次地震中被毁,现有的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表里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弧线样子,这些都分解莺莺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征。
96、永济万固寺
批次:第八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永济市蒲州镇运风高速永济西出口向西1.5公里处
始建于北魏时期,据明嘉靖十年重修白云禅寺碑记录:北魏明帝正光二年,敕赐额即有“太和六院,万固则首”。明洪武年间,又把石梵宇、竹溪寺、平陆县千里底村度门寺并入万固寺,合成森林,时称“中条第一禅林”。当时该寺边界广漠,隆重壮不雅,堪称释教圣地。
97、永济扁鹊庙
批次:第八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永济市虞州里清华村东
第八批国保。扁鹊祠内存碑最早者为明万历庚子《重修扁鹊祠记》。扁鹊祠分东西二庙,西庙最早,西庙在抗日搏斗期间被毁,仅存石狮1对及碑碣3通。东庙保存较全,有正殿、献殿。正殿暖阁中有泥塑扁鹊坐像,驾驭两侧侍立司药、司书男女童。东西两垛殿塑二药王坐像,旁侍司药、司书男女童,均保存较好。扁鹊像施彩沥粉贴金,龙袍玉带,有宋塑遗凮。
98、董村戏台
批次:第八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永济市卿头镇董村西街
创建于元至治二年,清乾隆十六年、嘉庆二十年两次重修。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下有石砌台阶,高1.3米,东西长11.4米,南北宽11.4米,台上建筑分前后台,前台宽4米,后台宽2.6米。檐下斗五铺作双下昂,当心间出45度斜。前台中央悬光绪二年“遏云楼”木匾一块。
99、东姚温牌楼
批次:第八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永济市城西街谈东姚温村西200米
东姚温砖牌楼共有两处,东姚温砖牌楼与东姚温石牌楼。其中东姚温砖牌楼坐西朝东,创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为旌表故太学士孟庭之妻王氏的节孝坊。东姚温石牌楼是明崇祯元年(1628)旌表蒲州故民卫武之妻张氏的节孝坊。
100、墙下关帝庙
批次:第八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夏县裴介镇墙下村
墙下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全庙坐北朝南,占大地积25000平常米。中轴线上现有乐楼、看亭、献亭、正殿、寝殿,正殿西侧建有配殿两座,为不雅音殿,牛马王祠;东侧建有配殿一座,为地皮殿。
101、阮氏双碑楼
批次:第八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河津市小梁乡西梁村
清代武德左骑尉阮廷实与其子阮凌云的德行碑楼,系父子双碑楼,西边为父,东边为子,两者相距1.27米,分辩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和清光绪五年(1879)。两座碑楼坐西北朝东南,形制疏导,均为仿木结构砖雕碑楼。
102、解州同善义仓
批次:第八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红旗街
据碑碣而已记录,清光绪三年(1877)河东大旱,光绪六年(1880)建此粮仓。举座布局为坐南朝北,二进院布局,为前院后仓。东西宽59.5米,南北长宽164.403米,占大地积9782平常米。
103、绛州三楼(并归入绛州大堂)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新绛县城贡院巷
钟楼坐北朝南,创建于宋乾德元年,明弘治元年修葺,平面近方形,单檐十字歇山顶。内悬万斤铁钟,为金天德三年(1151年)本县天庆所铸。乐楼位于钟楼东北,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后屡有修葺。坐南朝北,台基高2.5米,高下两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楼前有石板坡谈,俗称“衙坡”,坡中部嵌有七颗石星,呈北斗星状,故又称“七星坡”。
本站仅提供存储劳动,统共践诺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无益或侵权践诺,请点击举报。Powered by 昆明五华翟栓商贸有限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